

伴随着农村社会化的快速发展,留守老人已成为庞大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,因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。目前我国65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已经超千万。
叶奶奶今年73岁,是安徽农民,子女都在城里务工,和老伴相依为命,几年前,老伴瘫痪在床后,每天除了照顾老伴,还要管理家中的二亩多地。她说,老伴每天要吃两次药,一年下来要不少钱,为了给老伴挣点药费,她农闲的时候和同村人一起做点零工,这样也可以给子女减轻点负担。
叶奶奶所在的乡镇种植生姜的大户比较多,每年到生姜收获的时候,附近留守老人和妇女都会自发的过来找活干,把姜农刚从田里挖运来的生姜去泥、整理、然后装袋、搬运上车,在这里就被称之为“捡姜”。
“捡一斤姜是5分钱,一个人一天可以捡到1000斤左右,这样就可以每天挣上50块钱,”收购负责人介绍说。为了挣这50块钱,这些“捡姜”的留守妇女和老人一般凌晨2点过来,要一直忙到下午才能收工回家。“她们干活不分早晨和中午,都是自己带来饭,饿了就在原地吃上几口,然后接着干,直到把自己抢的生姜捡完。
别人可以带饭在这里吃,自己去还要回去给老伴做饭,自己每天只能挣20—30块钱,一个月下来也能正几百块钱,叶奶奶介绍说。一季忙下来,挣的这些钱差不多够老伴吃药的,自己平时开销比较小。
在捡姜的人群中,73岁的叶奶奶算是里面年龄比较大的,如果不是有人指引或介绍,根本不会有人注意这位老人。叶奶奶介绍说:“这活不算很累,比我年轻的时候干的活轻多了,我现在弯腰都是那时候干活累的。”虽然看上去老人的动作有点迟缓,但是干起活来,老人动作不输给年轻的人。
叶奶奶每天来收购点都是骑着一辆旧的电动三轮车,每天往返两个来回有七八公里路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