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随着环保督查行动的开展,不少传统企业被迫关停或者升级改造,这对不少农民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。很多人没什么文化,只能出出苦力赚钱,他们胜任不了现代化的生产操作,只能回到家乡。
为了能让这些农民都能有收入,国家鼓励他们从事农业的生产上,利用规模化取胜,从而增加收入,干的好了不比打工差。
正是在国家的鼓励和引导之下,不少农民走上现代化的农业之路。种植庄稼收入太低,野生动物又不让养,很多人将目光看向了经济作物的栽种,想要依靠这些农作物赚取更多的收入。
有一种名叫白芨的药材,亩产500斤,市场一斤能卖60元,农民却不愿种植,这是咋回事呢?
白芨这种中药材过去在农村中很普遍,农民并不把它们当成宝贝,很多人看了后就会采挖回家,它的块根可以食用也可以药用,很多人都会将它和排骨炖汤食用,这样吃起来很是美味,还有人在烧老母鸡时放上一些。
白芨的外表皮为黄白色,上面有很多根须,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树根,中间还有环节,看上去很是奇特。也正因此,才能将它和其他块根类相区别。
白芨在很早时就已经被当成药材看待,从古代时就被重视,可以很好的治疗疾病。
在我国北方很难看到它的存在,毕竟它在阴湿的环境下更喜欢,不耐寒不耐旱,对环境要求高,很难适应复杂恶劣的环境。
在上世纪90年代时,它就被商家炒作,其价格也蹭蹭上涨,农民见状,纷纷加入到种植中,希望能有不错的收入,只是在大量的跟风、盲目种植之下,白芨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市场状态,结果价格也跟着暴跌,5元每斤都难以卖出去。
农民纷纷弃离这个行业,不少人亏得倾家荡产,从此白芨产业就此低迷不振。
只是,随着养生理念的不断提升,白芨这种产品的价格再次上涨,优质产品的卖价更是高达60元每斤。
这么高的行情,自然是让很多商家蠢蠢欲动,他们希望农民能多种植一些。只是农民不买账,就算价格再高也不会去种植。
首先它的亩产比较低,干货才不过500斤左右。其管理的成本太高,这让农民觉得不划算。
其次,它的生长年限长,3年才能有收获,这就意味它的风险比较大,谁也不知道3年后的白芨行情如何。
正因如此,白芨就算卖价再高大家也不心动,盲目的跟从只会让悲剧再次上演。